第18课 《井岗翠竹》分层作业-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题目】第一组同学学习本课后,拟写了下面语段用于活动展示,其中有一些问题拿不准,请你判断。
巍巍井冈山,绵① (延 廷)五百里,到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竹子,一片连着一片,一簇接着一簇,望不到边际。它们青翠脱俗,四时常绿,欺霜傲雪,[③ ]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酒之态,虚心凌云之节,[④ ]有着不同寻常的品格,有着摄人心② (瑰 魄)的精神。并冈山竹不论矗立于高山深坳,还是植根于溪塘之畔,都高雅隽永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战争年代,它们历经烽火硝烟的洗礼,立成丰碑般的身姿;和平岁月,它们又承载着英烈的嘱托,用真情回报社会,用绿色装点河山,赓续不屈的精神。
(1)语段中的三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郁郁葱葱( ) 簇( ) 深坳(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3)请在语段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意完整连贯。
【题目】第二组同学准备展示井冈山市的市花——杜鹃,下面是他们搜集的资料,请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井冈四月,杜鹃如海,当地人称之为“映山红”如今已成为这座英雄山岭的几大著名象征。杜鹃花儿红得奔放大气,如鲜艳的旗帜,指明前进方向:如星星之火,燎遍山川大地。一朵朵红艳艳的杜鹃,就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井冈山这片红色圣土上,历经沧桑,不断生根、开花、结果迸发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量。②“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首经典的革命歌谣,唱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唱出了当年老百姓渴盼革命胜利的美好愿望。
(1)上面语段中的两处画线句子,一句存在语病,一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2)第二组同学正在讨论用下图作为上面语段的配图是否合适,请表达你的观点并结合图片内容简述理由。
【题目】“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此类革命歌谣的传颂,使井冈红米名扬中外。第三组同学选择井冈红米进行展示,下面是他们整理的材料。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创始时期,红米是革命队伍的主要口粮。当时加工条件差,加上红米稻的稻皮坚韧,加工出来的大米都较为粗糙,食用时很难吞咽。但也是这种艰苦的环境, ,中国革命才以燎原之势,从胜利走向胜利。1949 年后,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并冈山逐渐以自米稻种植为主,红米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到改革开放后,红米的营养价值经研究得到肯定,红米被作为特产发展,划定区域,专门生产。现在,并冈山红米除了作为食物,还成了红色旅游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
(1)材料内容有缺失,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材料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2)请根据材料内容,帮第三组的同学梳理井冈红米的“前世今生”。(每处不超过 15 字)
【题目】展示会最后一个环节,大家将围绕“如何传承革命精神”进行发言。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奋斗 创意 体验 铭记 坚定
【题目】阅读《井冈翠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章的哪些内容你能读出“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作者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2)文章第2段是如何描写毛竹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3)朗读下面语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4)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碧血山丹
张 贵
①我随同老区慰问团回到了阔别30余载的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翠泉村。一踏入山乡,我的心就如同缭绕在峰头的白云,情缠意牵。那幽谷深涧一股股清澈的小溪,犹如追逐嬉戏的儿童,发出爽朗的笑声。坡梁上、沟谷底、山腰间的杂草丛中,山花竞相开放。草丛中冒出一团团抖动的火苗——那不是山丹花吗?
②一进杨大娘家,就见那争芳斗艳的山丹花,像堆燃得正旺的火焰,耀眼夺目。我环顾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院落,满怀深情地叫了声:“大娘!”大娘忙走出门来,惊喜得又像当年一样答道:“噢,是珊丹姑娘回来啦!”其实,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可大娘习惯把我称作“姑娘”,正如大娘永远像我母亲一样。我抢前几步,一头扑入她的怀里,40年前的战火硝烟就滚在了眼前:
③那是1944年春,我16岁,在连队担任卫生员,在这里已度过三个春天。当时救护所就设在杨大娘的西屋。杨大伯是支前小队长,他带领乡亲们为部队运送弹药,转移伤员,接济军饷,传送信件,踏遍千里青山。大娘是我救护伤病员的得力助手,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守护在床前,她熬红了眼睛,消瘦了身体,却从不喊累。伤病员们最爱吃她做的香喷喷的小米饭炒山药丝。当一个个伤病员恢复了健康,打起背包重返前线时,大娘总要一个一个地送出村外,凝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④一天上午,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有情况!”杨大伯话声一落,飞身跃出窑洞,操起了担架直奔阵地。两架敌机在山野的阵地上轮番俯冲扫射,随后一队鬼子也蹿进了山里,阵地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一场恶战开始了。
⑤当我刚跳出隐蔽壕时,头顶又传来了敌机刺耳的呼啸声。“珊丹,快,快卧倒!”随着喊声,杨大伯那壮实的身躯挡住我,随即一颗炸弹在我身旁爆炸,那撼天裂地的轰响几乎把我震聋了。我从大伯身下爬起,大伯却昏迷在血泊中。“大伯,大伯……”我大声呼叫着,只见他脸色苍白,慢慢睁开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微弱地对我说:“快救伤员去!”我忙查看他的伤情,为他包扎抢救。
⑥太阳落山时,敌人溃败而逃,战斗胜利结束。同志们从阵地上归来,老连长还没顾扑扑衣服上的尘土就直奔救护所:“老杨怎么样?”我哽咽着:“大伯是为了掩护我才受了伤……”我再也说不下去了。那天晚上,月亮也变成了有情的人儿,皎洁的银辉洒满大地。我们抬着担架大步流星地穿过白天激战过的阵地,沿崎岖的盘山小路疾速赶到团部卫生队。由于伤势过重,大伯停止了呼吸。
⑦安葬了大伯,第二天我徘徊在大伯流过血的阵地,蓦地发现一棵含苞待放的山丹花,细细瞅去,它的茎叶和花骨朵上洒满了斑斑血迹。我含泪把这棵洒有大伯血迹的山丹,小心翼翼地连根刨了起来,移植在大伯窗前的花池内。经过精心栽培,不几天它就绽出了血红的花瓣,似乎比山野的山丹更红更艳,像燃烧的火炬!
⑧抗战胜利后,我要随军南下,临别时大娘再三嘱咐,等解放了一定要回来看望这山丹。
⑨这些往事深深地沉在我的心底。后来,人民政府把大伯的坟墓迁进了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当年移植来的山丹,长得一年比一年旺,花开得一年比一年多。火红的山丹,你是我永恒的怀念!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眼前的山丹花回忆起40年前的战争岁月,山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B.第②段末句以“滚”字引出下文,凸显了作者对战争岁月的记忆深刻。
C.第⑥段调动视觉感官写皎洁多情的月光,旨在烘托大青山的美丽怡人。
D.本文与《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样,都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物英雄气概。
【2】首段中作者笔下的翠泉山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设计朗读。
语句 | 朗读·赏析 |
(1)一踏入山乡,我的心就如同缭绕在峰头的白云,情缠意牵。 | 根据理解,为句子设计朗读的重音(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
(2)大娘总要一个一个地送出村外,凝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 根据理解,为句子设计朗读的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
【4】本文与课文《井冈翠竹》一样,标题中的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山丹”这一物象在本文反复出现的好处。(从行文结构或内在意蕴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