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瞳仁(tóng) 偏僻(pì) 屹立(qǐ) 人情事故(shì)
B.翩然(piān) 两栖(xī) 沼泽 (zhǎo) 消声匿迹 (xiāo)
C.瞭望 (liào) 狡辩(biàn) 拙劣 (zhuō) 挑拨离间(jiàn)
D.颠簸(bō) 苍劲(jìng) 驰##dot##聘 (chěng) 怒不可遏(è)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写文章只该 ,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 带着些小毛病也没关系。如果 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也只成个规矩人,缺乏 ,少有生气。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没有拘忌,才能表现出来。
A.理所当然 即使 在意 活力
B.顺其自然 即使 留意 活力
C.理所当然 但是 留意 活动
D.顺其自然 但是 在意 活动
【题目】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它从来都不是脱离更不是逃避现实的无端猜想,历史上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已经证明了,科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未来的预演,且一直在不断拓宽并打破着想象力的边界。②每一次对技术的想象与兑现,都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果。③想象力或许能够帮助人类继续驾驭技术,实现现实与技术新的交互。
A.“逃避现实”“不断拓宽”“想象与兑现”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句①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想象力的产物”。
C.句②的主干是“每一次是结果”,“想象力”做定语,“都”做状语。
D.句③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实现现实与技术新的交互”中“现实与技术”调换位置。
【题目】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C.《红星照耀中国》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生活教科书。
【题目】班级开展“读名著·赏人物”活动。小文同学组织了名著阅读沙龙,请你帮他补全下面的知识卡片。
名著篇目 | 人物 | 相关情节 | 精神品质 |
《骆驼祥子》 | 曹先生 | 祥子拉车时被摔伤了也没有责备祥子。 | ① |
《朝花夕拾》 | ② | 修改、订正“我”的讲义和解剖图。 | 认真负责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朱赫来 | ③ | 沉着干练勇敢机智 |
【题目】古诗文默写
(1)悠哉悠哉, 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3)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4)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茅草飞到树梢、沉落池塘的情状。
【题目】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卖花翁
唐·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①,担入宫城许史家②。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③春华。
【注释】①和烟和露:指尚且带着露珠和水气的花朵,形容花朵非常新鲜。一丛花:指生长在一起的许多株花,这里是指将鲜花整株移来。②许史家:原指汉宣帝时的外戚,这里泛指当时的豪门势族。③著:披上、盖上。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故事,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B.乙诗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婪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
C.甲诗中用“翩翩”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乙诗中的“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
D.甲、乙两首诗都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实写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直接抒发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愤怒。
【题目】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鸲鹆①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②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③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今文章家窃摹成风,皆鸲鹆之未惭者耳。
(节选自【明】庄元臣《叔苴子》)
【注释】①鸲鹆(qúyù):鸟名,俗称八哥。②罗:用网捕捉。③曷(hé)若: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其视下也/其真无马邪(《马说》)
C.鸟闻而笑之/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D.蝉谓之曰/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
【4】根据甲乙两文概括回答,作者笔下“鹏”和“鸲”的形象特点。
【题目】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和”,《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呀,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和”字最早写作“味”,不仅字义与口相关,部首顺序方面,口也在前,所以,这个字归在“口”部,未归在“禾”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仍将其归在“口”部。
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棵植物与一张口组成。较之更早的古汉语中,“和”(龢)字由“禾”与“龠”(读作yuè)构成,“禾”指示“和”的发音,“龠”表征“和”的含义。其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示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说文解字》中记载:“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即“龠”是一种有着三个孔的竹子做成的乐器,能够与其他乐声相协调。
【材料二】
“和”与音乐密切相关,如《庄子·天下》所言:“《乐》以道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音的简单重复,必然是不同声调、音频的有机结合。如此,人们对“和”的理解也就由单纯的乐器拓展开来,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协调、结合过程。
在古代,音乐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礼乐,音乐与礼仪是紧密结合的,两者共同确立了“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与“礼”共同构造了和谐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论语》强调了“礼”与“和”的关联:“礼之用,和为贵。”
【材料三】
“和”的深化和拓展
“和”的传统理解 | “和”的内涵 |
人性品质的角度 | “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 |
崇高美德的角度 | “和”有别于“同”, 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美德。 |
行政统治的角度 | “和”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 更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 |
道德教化的角度 | “和”是国家实施道德教化、个人进行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
精神动力的角度 | “和”不仅是一种均衡的状态或最高的德行,其本身还是推动道德实践的精神动力。 |
【材料四】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共中央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之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的内涵和思想在当代有了新的提升和扩展。
“和”是中国社会的主题字,是一个美好的字,是家和、国和、世界大和、天地人和……家和万事兴,国和乾坤定。假如我们人类能遵从“和”的原则,用行动为自然、社会、世界付出真诚的爱与“和”,有一天我们一定能谛听到“人神以和”的乐音,迎来一个如天籁般美丽祥和的世界。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是形声字,古汉语中“和”字由“禾”与“龠”构成,“禾”指示发音,“龠”表含义。
B.在古代,音乐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礼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
C.“和”的思想广泛,从道德教化的角度看,“和”是国家实施道德教化、个人进行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D.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2】请同学们联系材料二、材料三,完成下面图表。
【3】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一个和谐的校园,但有时还是会不可避免的与人发生矛盾。你的朋友小文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后,非常愤怒,找你帮助他与同学“理论”,结合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你将如何开导他?
【题目】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闪烁的星光
朱宜尧
①车辆段没搬时,还在车站的后身。出了站,沿着旋转楼梯上去,顺着桥走,下了桥往左手边一拐就到了。里面检修大库空间不大,有点憋闷。我每次去办完事,就一刻不停地往回赶。我去段里的任务就是写写新闻稿。写新闻我不在行,但当我在身前挂个大相机,穿一身藏蓝色工服,戴上安全帽,走进车辆段检修大库时,似乎也能找到些感觉。我笔下的职工不都是劳模,更多的是平凡而普通的人。
②我从气割岗位路过,看见火花四溅,想着拍出来的效果肯定不错。于是我就站在那个岗位边上,挺远,是安全地带,靠着长焦镜头能拍到师傅。可当时的光线条件,要么照片太黑,人看不清;要么照片太亮,飞溅的火花不突出。没办法,经验告诉我,只能等了。
③夏天实在太闷热,我蹲在不通风的角落里出了一身的汗,而气割师傅更是辛苦。除了要面对枪焰这个近在眼前的高温热源,他还得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袖口、领口都扎得牢牢的,不透气,胸前的纽扣,也都要如数扣好。再热的天,再闷的天,气割岗位的师傅们穿戴都是规规矩矩的。
④我用镜头盯着师傅的一举一动,直到他停下来,走到逆光处的水池边,水哗哗地冲出水龙头。他解开了衣襟,我忽然看见有闪闪发光的东西在衣襟上动。衣服上有什么吗?我起身三步并成两步走到水池边,装作洗手的样子。可是,我什么都没看见,那些星星点点的光亮消失了,我赶紧又回到刚才的位置,用镜头再次拉近,那些光亮再次出现。真是奇怪了,这些小光点好像在和我捉迷藏。
⑤我站在那里,忽然对师傅说:“别动,感觉你工作服上有光点,怎么靠近了就没了?”那位师傅看我这身行头,真就定在那里一动不动,挺配合我。我看了看,没发现什么,他却好像明白了,敞开衣襟让我看个清楚。我再次回到刚才的位置,顺着小小的光亮一点一点靠近,发现他衣襟上竟然有许多小小的孔洞。原来那些亮光是太阳的光芒,因为逆光,那个深蓝近乎黑黢黢的衣襟,透出的点点光亮竟然格外显眼。
⑥我兴奋起来,感觉灵感来了。那天整整一个下午,我就看他切割。
⑦大热天难熬。眼见师傅的工作服后背开出一朵朵盐碱花,盛开又消失,消失又盛开,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反反复复。持火枪的师傅被工友们称作“火枪手”。我很怕那个火枪,“呼呼呼”的声音像凛冽的风、咆哮的风,要撕开阻挡它的一切,飞溅出的火花更是让我心生畏惧。
⑧此刻,我眼前的气割师傅全神贯注地盯着切割的部件,但面对火花又十分气定神闲,没有一丝一毫要躲避的意思。其实,即便真的被烫到了,他也不会改变切割的姿势,除非切割结束。后来我知道了,所有的“气定神闲”都是在无数次烫伤中练就的。因为他知道他手上那把火枪的厉害程度,也知道车辆的零部件很多、很复杂,人一躲,火枪一歪,就可能会对零件造成损害。即便要调整切割角度,也要先调节火焰或者关火,然后才收回专注力,再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切割。这一串稳定连贯的手法,没有几年时间是练不出来的。
⑨这位气割师傅姓陈。下班跟他一起洗澡的时候,我才真正见识到了那些貌似绚烂璀璨的火花,会给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老陈的胳膊上、肩膀上、肚皮上,都留下了许多深色的细小瘢痕。穿衣服的时候,我仔细看了他的工作服,两只袖子,两片衣襟,到处都是细细密密的孔洞,让人有些心疼。
⑩铁路事业发展的脚步不停。新建设的车辆段,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有图书馆、足球场、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棋牌室、健身房,还有职工宿舍。那时我还去看望过老陈,他自豪地说,他赶上了新段的建设,满院这些“大部头”都是他一手切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
⑪后来几年,我没再去车辆段。直到有一天,我从同事那里惊闻:老陈“走”了。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⑫不知为什么,想起工匠老陈,就会想起老陈身上星星点点的瘢痕,就会想起老陈闪烁着星光般的衣服。那些“星星”都是老陈用时间、用汗水、用心血,一颗一颗种上去的,每一颗都有他的火焰,都有他的温度,都有他的故事。它们像一枚枚闪耀的勋章,布满他的衣襟和心上。
⑬此后,老陈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老陈很平凡,但大多数人度过的都是平凡的一生。平凡可以,但不能平庸。就说老陈,能在一个岗位坚持近二十年。坚持,让一个人有了操守,有了信念。而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复一日的精进,日复一日的热爱,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
情节 | 发现神奇光亮时远时近观察 | B | 看到身上瘢痕观察衣服孔洞 | D |
心理 | A | 兴奋 | C | 敬佩 |
【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③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除了要面对枪焰这个近在眼前的高温热源,他还得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袖口、领口都扎得牢牢的,不透气。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
它们像一枚枚闪耀的勋章,布满他的衣襟和心上。
【4】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坚持,让一个人有了操守,有了信念。而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复一日的精进,日复一日的热爱,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5】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陈师傅身上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两个角度谈即可)
【题目】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盐吃对了吗
①从小到大我们听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实践证明,中国人确实吃盐吃得多。
②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证实:中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高的国家之一。
③这项研究还指出,在过去40年期间:中国成年人平均每日盐摄入量高于推荐量的两倍之多,持续在10克以上。
④中国3——6岁儿童每日食盐摄入量已达到5克,而更大年龄的孩子则每日摄入食盐近9克。而与食盐摄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钾的摄入量仅为推荐最少量的一半,甚至更少。
⑤高盐饮食会带来什么危害?
⑥中国近40%的死亡由中风和心脏病引起,而过多摄入食盐、高钠低钾饮食习惯会导致血压升高,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⑦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危害: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加重肾脏负担,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呼吸道感染,引发胃炎及胃癌。因此,一般推荐成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⑧提倡限制盐的摄入是否就意味着低盐饮食健康呢?
⑨其实并非如此。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人体内一类非常重要的电解质,它具有保持体液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的作用。并能促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神经脉冲的传播以及肌肉收缩,调节激素和细胞对氧气的消耗、控制细胞外液(血液、唾液、眼泪、汗液、胃液和胆汁)等。
⑩盐分里的钠,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占90%以上,而氯在阴离子总量中占70%左右,它们维持了人体液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⑪长期低盐饮食势必带来潜在低血钠的威胁。病理情况下低血钠可引发疲劳、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内分泌紊乱等临床表现,而隐性低血钠(长期处于钠离子平均值下方)也会对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大量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⑫所以专家建议:不要谈盐色变,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具有保持体液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的作用;高盐饮食和低盐饮食都不可取,都会带来健康危害;每天摄入3——6克盐,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最低;注意减钠增钾,多摄入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养成清淡的口味,少吃加工食品,减少外食和外卖的频率。
(摘自《当代健康报》,有删改)
【1】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因此,一般推荐成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3】结合语境,分析第⑪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长期低盐饮食势必带来潜在低血钠的威胁。
【4】小岩同学的奶奶因为经常头疼、头晕等症状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在做了全面检查之后询问了奶奶的饮食习惯,了解到奶奶最近喜欢食用腌制食品,请根据选文内容,给奶奶提几点建议。
【题目】请将“ ,是最明亮的温情”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 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题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用一个音符,就弹不出美好动听的乐曲;只用一种颜色,就无法展现光彩耀目的七彩虹;只用一种调味,就烧不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